国家统计局2003年3月发布数据显示,2003年4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299元/平方米。分地区看,北京、上海的商品房销售价格超过4300元/平方米。[1]20年间,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屋价格飞速增长,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24年3月发布的“2023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综述”,2023年,全市新建住宅销售均价为45977元/平方米。剔除征收安置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分别为:内环线以内119839元/平方米,内外环线之间97710元/平方米,外环线以外49634元/平方米。[2]房屋因其高企的价格,俨然成为家事纠纷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于2024年4月7日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第四条规定了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将其所有的房屋变更登记至对方名下或者双方名下后,在离婚诉讼中,该等房屋的处理规则,更是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探讨。
本文拟从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切入,结合多起案例,浅析基于婚姻赠与房屋的撤销及处理规则的司法实践,兼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与读者共勉。
2011年8月13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六条规定:“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了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的任意撤销权、及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任意撤销之规定。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生效,《民法通则若干意见》《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以及《合同法》均被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三十二条基本沿用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六条关于基于婚姻赠与房屋的规定:“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或者共有,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的规定处理。”区别是新增“或者共有”四个字,进一步明确了该条款的适用范围。
2024年4月7日发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三十二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变更登记之后的处理规则:“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将其所有的房屋变更登记至对方名下或者双方名下,离婚诉讼中,该方请求对方返还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请求,结合赠与房产目的,综合考虑婚姻关系存续时间、离婚过错、双方经济情况等事实,判决该房屋归一方所有,并参考房屋市场价格由获得房屋一方对另一方予以适当补偿,但双方有特别约定的除外。前款规定情形下,赠与人有证据证明受赠人存在欺诈、胁迫或者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条规定等情形,请求撤销该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该条为全新的规定。
从《民法典》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的规定来看,基于婚姻赠与的房屋若已经完成了变更登记,如无特殊情况,受赠方基于房屋赠与的完成取得了相应的产权份额。该规则似乎已经比较清晰。随着《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若第四条通过,将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怎样的影响?
案例二: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2013年审结的一起离婚纠纷案中,[4]男女双方于2010年登记结婚,一年后因感情不和协商离婚事宜,并于2012年向法院起诉离婚,遂成案。案涉房屋婚前登记至男方名下,双方婚后签订了赠与合同,约定男方将二分之一产权赠与女方,并办理了公证。诉讼中,经法院告知后男方及其父母也未另行主张案涉房屋权利。法院认为,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夫妻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赠与通常基于对双方婚姻共同生活维系长久的考虑,在分割系争房屋时理应充分考虑双方婚姻关系存续的时间、财产的来源等情形,由男方酌情多得。故判决案涉房屋归男方所有,男方支付女方约评估价三分之一的折价款。
案例三: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9年审结的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再审案中,[5]男女双方于2003年登记结婚,两年后经法院调解离婚。婚前,男方购买了案涉房屋并办理了抵押贷款,婚姻关系解除后不久,案涉房屋才登记至男方名下。离婚当日,男女双方签订了离婚协议书一份,约定男方将案涉房屋无偿赠与女方,贷款由男方归还至某日,之后的贷款由女方归还,并约定在取得房产证后男方配合女方进行过户等。一审法院认为,离婚协议书实质上属于赠与合同,男方有权撤销赠与,故判决撤销协议中男方将案涉房屋无偿赠与女方的约定。二审法院则认为,结合离婚调解笔录,双方均表示共同财产不用法院处理,且离婚协议签订后,案涉房屋一直由女方占有使用,认为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该离婚协议对双方有拘束力,故撤销一审判决,支持女方要求过户的诉请。男方申请再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予以驳回。
上述三案中,男女双方都通过协议的方式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份额或一方所有的房屋赠与另一方、且均未变更登记。案例一、二的区别在于相关协议是否办理公证,经公证的赠与协议不得任意撤销,但从判决结果上来看,虽然案例一中法院支持撤销,但因受赠方本就是房屋产权人,受赠方仍基于产权人的身份获得了相应的份额,而案例二中,虽然法院未支持撤销,但法院仍基于结婚时间短、财产来源于赠与方等情形,仅判决受赠方分得三分之一(而非二分之一)的产权份额。
案例三中,对于协议本身的性质一、二审法院存在不同观点,二审法院根据具体案情认为协议并非赠与合同,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撤销一说了。
案例五: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审结的一起离婚纠纷再审案中,[7]案涉房屋为男方的婚前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经过两次产权变更将该房屋过户至女方名下,法院认为女方因赠与取得该房屋所有权,但该所有权的取得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故该房屋仍为夫妻共同财产,各50%予以分割。双方均不服,均申请再审,男方认为女方出于侵夺他人财产的恶意与其结婚,双方婚后没有一天共同、稳定生活,其赠与房屋的目的完全落空。女方则认为,根据房屋转移登记材料、及再审期间找到的男方不同时期亲笔书写的”双方婚内所得财产归个人所有”的《夫妻婚内财产约定》,其应获得全部房产份额。最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二人的再审申请。
案例六: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2014年审结的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中,[8]二原告为男方父母,被告为儿媳,男女双方于2012年登记结婚。婚前几天,男方父母将其二人名下的案涉房屋变更登记至女方名下,并约定“如婚姻不成,归还此房产,此协议婚后无效”等内容。两年后,男女双方经法院调解离婚。法院认为,原告主张协议书中“如婚姻不成,归还此房屋”中的“婚姻不成”不仅应解释为“未登记结婚”还应解释为“没有继续共同生活的意思表示”,该解释未获得被告女方的认可,且该解释与协议中“此协议婚后无效”相冲突。基于赠与行为业已完成、男女双方登记结婚并共同生活,最终驳回要求返还房屋的诉请。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已经办理了房产变更登记手续,如无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又无赠与系附条件的相关约定,法院通常都不会支持撤销。但在份额分割时,多数法院目前仍会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认定,而不会直接按照产权登记情况简单处理、分割。如在案例四中,虽然产权登记为按份共有,受赠方占四分之一,但法院仍基于婚姻持续时间短、房屋来源于赠与方、房屋目前由赠与方居住使用等因素,酌情降低受赠方分得的份额。案例五与案例六的区别在于赠与方的身份,案例五中,赠与方为夫妻一方,而案例六中,赠与方为配偶的父母、且系婚前赠与,基于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基本原则,最终法院判决受赠方取得的房产份额不同。
(征求意见稿)第四条
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的文字表述,乍一看似乎可以直接得出一方将其所有的房屋变更登记至对方名下或者双方名下的行为就是“赠与房产”的结论。王丹法官在《夫妻间给予房产问题研究》一文中使用了“给予”二字,或许是较为妥当的。
万事皆有两面,暂且不论不同学说观点在基于婚姻给予房屋行为的性质上的争议、仅以房屋赠与为视角,对于受赠方而言,《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似乎创设了一条新的“撤销赠与”的路径,其与法律明确规定的赠与的任意撤销权、法定撤销权如何衔接、解释?假定存在一个善意的受赠方,其应当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似乎又变得有些模糊。
对于婚姻双方而言,为避免争议、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应做好事前书面协议约定,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如果没有书面协议但已经办理了房产变更登记,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四条的规定,似乎也应当再通过特别约定的方式,明确背景事实及相关房屋及产权的归属。对于那些签署了书面协议、办理了房产变更登记的群体,仍应关注已签署的书面协议之效力、签订主体、具体内容及表述。
综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目前尚未正式通过,社会各界都表达了对该司法解释的殷切希望,期待它的正式亮相。
Footpoints:
[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3/t20230301_1920056.html
[2]https://tjj.sh.gov.cn/tjfx/20240229/97420c67a6a24bb19a4e1e5713596b8c.html
[3] 参见(2016)沪0113民初14425号民事判决书。
[4] 参见(2012)青民一(民)初字第1833号民事判决书。
[5] 参见(2019)京民申667号民事裁定书。
[6] 参见(2018)沪0105民初15645号民事判决书。
[7] 参见(2014)高民申字第00775号民事裁定书。
[9] 参见(2014)徐民一(民)初字第7836号民事判决书。
[10] 参见(2018)苏民申4062号民事裁定书。